一、简介:
团队名称:碧波豚影先锋队
“碧波”指的是碧蓝无垠的海洋,“豚影”也就是队伍的研究对象“印太江豚”别名“海猪”,结合在一起就是碧波豚影先锋队在海洋寻找海猪的印迹。
实践时间:2024.07.15-2024.07.21
实践地点: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
指导老师:赵欣楠、王丰年、邓木彬
团队成员:梁欣瑜、丘斌晓、郑雅淇、黎创杰、张镇林、王紫悦
调研方向:通过走访调研当地居民和有丰富打渔经验的渔民,收集数据,调查大众对于海猪这一生物的知晓度,了解并深入分析海猪保护与渔业、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开展科普课堂进行海猪宣传,进一步推动海猪保护;利用软件(ARCGIS、Geosence Pro)制作出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示意图及相关专题地图为后期海猪保护提供建议。
二、活动背景:
印太江豚,俗称“海猪”,是我国珍贵的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现正面临着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响应党的教育号召,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同时促进农村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双赢,碧波豚影先锋队于7月15日至21日深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旨在探索并实践旅游业、渔业与海猪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之道,增强公众对海猪保护的意识与行动。
三、实践内容:
首日启航:亲海探秘,记录生态
7月15日,队伍在专业指导下整装待发,穿上救生装备,掌握皮划艇技能后,以双人小组形式扬帆出海。他们不仅细致对比了近海与外海的水质差异与海浪特征,更将焦点锁定在海猪频繁出没的区域,用镜头捕捉珍贵画面,为海猪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此次出海,不仅让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海洋的浩瀚与美丽,更激发了他们为海猪保护发声的强烈使命感。
图1团队成员划皮划艇出海调研
文化浸润:学习交流,启迪智慧
随后两日,队员们探访了巽寮文化站,在探访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保护工作的艰辛。通过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交流,他们不仅学习了海洋保护的成功案例与宣传策略,还激发了设计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科普课程的灵感。同时,深入社区的访谈,让队员们了解到公众对海猪保护的认识水平,为未来的科普宣传找准了方向,增强了传播保护理念的信心。
图2团队成员参观巽寮文化站
科普启航:寓教于乐,播种希望
7月18日至19日,碧波豚影先锋队在巽寮文化站举办了两节面向当地儿童的海洋科普与急救知识课堂。在面向当地儿童的海洋科普课堂上,碧波豚影先锋队队员们化身为知识的传播者,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海猪的故事,传授急救技能。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求知的眼神,让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这次的科普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加深了对海猪等海洋生物的认识,还学会了基本的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会了自我保护与关爱生命的重要性。队员们也从中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与希望,更加坚定了为海洋保护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图3团队成员给孩子们科普江豚、海豚的区别
图4团队成员给孩子们讲解心肺复苏急救过程
图5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图6团队成员给孩子们讲解急救小知识
图7孩子们演练心肺复苏过程
图8团队成员和孩子们的合照
深入访谈:渔民心声,共谋保护
活动尾声,队员们深入渔民家中,倾听他们与海猪共生的故事与心声。通过访谈,队员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海猪与渔业活动的复杂关系,以及在保护海猪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加深了社会对海猪保护复杂性的理解,也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民间智慧。更重要的是,它搭建起了一座理解与共识的桥梁,让保护海猪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图9团队成员访谈渔民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海猪保护的积极探索,更是大学生群体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贡献青春力量的生动体现。碧波豚影先锋队的队员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保护海洋、守护海猪的坚定信念。未来,他们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协调海洋生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图10团队合照
四、成员感悟
梁欣瑜:在此次三下乡中,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一群抱着同样目的小伙伴,我们才能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任务。无论是策划课堂科普方案、还是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我们都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同时,和当地居民建立联系,了解他们对海猪保护的态度和看法也让我意识到海猪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因此社会和我们还需努力!参与这次活动后,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海猪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一定能够改善海猪的生存状况,让它们在海洋中自由快乐地生活。
丘斌晓:我们缘起一次地科实习,那是第一次听说印太江豚的名字,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它,我们来到了惠东。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曾经的印太江豚(当地人称“海猪”)经常会来到岸边甚至湾内,到如今数量稀少,说实话有点可惜。当我们拿起海猪的照片进行询问时,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海豚,有关海豚跟江豚的区别,有关海猪的宣传还是不够的,也很庆幸我们选择了这个“小众”的主题,而这也正是海猪保护所需要的。我们在文化站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科普教育,身为大海边长大的孩子但对大海的了解却不是那么的深入,孩子们学到知识满足的神情以及站点工作者的支持让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希望可以有更多人知道有关大海,有关海猪的故事,一起多发现、保护好它。
郑雅淇:通过开展科普课堂宣讲和采访活动,我了解到几乎大部分的居民对海猪了解并不深刻。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展科普课堂宣讲,但当课堂开始时,小朋友都很热情、很聪明,让我感受到他们淳朴与对海洋知识的渴望;我们对渔民及当地居民进行采访,他们都很热情为我们提供信息,部分居民不认识海猪,我们也进行科普介绍。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增加海猪保护的宣传力度,而且提高学生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
黎创杰:通过本次关于海猪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习到了关于保护海猪等海洋生物的知识,也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我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并将自己的技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本次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呼吁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加入到保护海洋生物的队伍里面。
张镇林:在参与海猪保护动物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公众对于这一珍稀海洋生物认知的不足。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讲解和实地考察,我亲眼见证了海猪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意识到它们正面临着生存环境的严峻挑战。令人欣慰的是,当这些知识与保护意识被传递出去时,我感受到了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热情。这份纯真的热爱与责任感,让我坚信,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海猪及其所代表的海洋生态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延续。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海猪保护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王紫悦:跟着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在道路上发现探索并得出最终结果,我们要加强推广海猪认识与保护,增强渔民捕捞意识,开展海洋知识课堂,让更多的人认识濒危物种,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生物安全任重道远,感恩有这次机会能让自己投入到三下乡实践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